COOC洞察 ▏觉醒年代:在低碳的定义域里寻找最优解

COOC洞察 ▏觉醒年代:在低碳的定义域里寻找最优解

2020年9月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主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今年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从全国层面对“碳中和”、“碳达峰”进行规划,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将其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何以对“碳中和”、“碳达峰”如此重视?

这个化石能源还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作为化石能源消耗的必然结果,碳排放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尽管而对碳排放权的限制可能导致发展的束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倒逼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抓手。

法规要求,政策引导,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既然有边界,那就在低碳的定义域里寻找最优解。

 

如何看待来自西方的低碳压力

关于节能减排和碳排放,国际上有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基本奠定了当今以及未来数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由15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签署,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并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认发展中国家还可以继续加强发展,提升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而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通过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则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中,则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低碳是不是一场阴谋?

在这样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下,不少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碳减排,不啻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借力环保问题,企图扼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的一场阴谋。

但客观来讲,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不论西方国家出发点如何,我们都必须躬身入局,拥抱变化。这是中华民族当今高度的历史自觉,也是我们觉醒与复兴的时代担当。

追赶者还要追多久?

早在1990年,欧盟27国作为整体就实现了碳达峰;对比我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可见作为追赶者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欧洲绿色协议》要点

欧盟在2019年12月11日通过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提出,“到2050年欧盟温室气体达到净零排放并且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也就是我们说的碳中和。

相比之下,我国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相比欧盟是落后的。但欧盟从1990年整体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差距60年,而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差距只有30年。作为追赶者,必须要付出更多的汗水,甚至是采取更多强硬的非常规手段。而我们在这条赛道上,正全力向前。

碳排放与碳中和

从2011年开始,我国“在十二五”“十三五”“连续两个五年规划,都出台针对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的专项方案,在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能源消费总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坚定地五年目标。

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2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做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接续、稳岗就业、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加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

在7月7日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制定了“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三个方面的工作。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碳排放上,我们必须拿出追赶者的姿态,既要全国一盘棋,也要积极调动地方积极性。

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省级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识别碳排放重点领域和行业,将峰值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领域、各地区。在此之后,全国已有北京、上海、福建、甘肃等23个省份逐步通过广泛调研、收集资料、梳理规划、分析数据、模型测算等措施后,开始实行各省特色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

相比我们和欧盟之间碳达峰节点60年的差距,在碳中和节点上,作为追赶者,我们将以最充实饱满的时间,把差距缩小到10年,这是对追赶者姿态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丰盈的时间最好的回馈。

 

道阻且艰:碳定价与碳交易

自《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后,关于碳定价、碳交易这些崭新未知的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2021碳定价地图

2021全球碳价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年《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报告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全球已经有64个国家和地区,正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碳税等手段进行碳定价,还有3个国家和地区在筹划之中;而中国于今年2月开启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则成为了全球目前最大的交易体系。

在碳定价机制的推动下,尽管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碳价都有不同价格的上涨,但仍呈现出小于1美元/二氧化碳当量到137美元/二氧化碳当量的巨大差异,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碳价依然过低,现有碳价机制所覆盖的碳排放量中,有超过一半的都低于20美元/二氧化碳当量。而根据斯特恩/斯蒂格利茨碳定价高级别委员会估计,要实现《巴黎协定》看的温控目标,2030年前的碳定价至少应达到50-100美元/二氧化碳当量。

很显然,碳定价这条路注定不会简单,全球各国和地区都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探索。

商品的定价只有用于交易才有意义,所以除了碳定价,碳交易也值得重视。

碳交易实际指的是碳排放权的交易,其交易标的物是碳信用。目前看来,碳定价的困难主要在于碳价不一,各国家地区差别过大;而碳交易的问题,更多是在于交易市场和交易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尤其是在国内,经过了多年的探索才最终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定后的今年2月份,出台了关于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管理的各项规则。

碳交易示意

从2013年至2016年,我国相继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广东、湖北、福建8个省份城市相继启动碳市场试点,对配额分配机制、覆盖行业、抵消机制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基于这些探索,国家财政部于2019年12月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碳排放配额的会计处理办法,以及重点排放单位的财务报表的提交和披露方法,为重点排放单位提供了规范的指引。

在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则细化了碳交易的规则,规定了碳排放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最小变动计量为0.01元人民币。

除了碳交易体系的建立,在碳税问题上我国也在持续推进。所谓务实者事必达,尽管道路艰难险阻,但在目前国际国内的不断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有希望逐渐变为坦途。

 

走向城市的胜利

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其作品《城市的胜利》中有如下表述:

“城市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治理贫困的最佳方式,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城市大气污染

但是在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化的弊端之下,我们确实不敢自信地说城市胜利了。

在世界经济论坛《净零碳城市:综合方法》中我们了解到,要实现城市净零碳,城市需要从超高效建筑、智能能源基础设施、清洁电器化三个方面构造一个综合能源系统。在追求低碳绿色城市生态的过程中,不断降低建筑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净零碳城市综合能源系统

在2017年住建部印发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建筑质量提升、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等重要举措,制定了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的目标。

建筑物碳排放计算对照表

此外,住建部于2019年4月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对建筑运行阶段、建造及拆除阶段、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标准都做了明确规定。而对于写字楼的运营管理碳排放,该文件中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对我们后期的楼宇运营管理有着巨大的参考意义。

在走向城市胜利的道路上,我们扛起低碳的大旗,正一步一个绿色的脚印砥砺向前。


----------------------

 

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单一业权写字楼发展及运营品牌,COOC中海商务在2020年就已开启了低碳运营之路,编写COOC中海商务《绿色环境公约》,与旗下写字楼内租户就建立绿色环保的写字楼经济圈相关事宜共同努力,维护写字楼多方面可持续发展。

此外,COOC中海商务还将积极响应国家各项“碳”政策,正在积极编写制定COOC中海商务《绿色健康建筑标准》,力争为商办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践树立标杆。

 

COOC中海商务《绿色健康建筑标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碳”束缚的边界,且看COOC中海商务慷慨起舞,以低碳运营为核,构建建筑的绿色基底,寻找城市想象的自由。